建兴十三年六月末,李世民正在御书房中审阅州郡处理此次事件的汇报。

  正看到汇报中关于如何严查、清剿参与扰闹州郡之人,门外一小黄门急报之声不合时宜的打断了李世民。

  放下手中奏报,李世民一抬手。

  “何事如此慌张?”

  那小黄门未敢进到屋中,只在门外躬身拜道:

  “回禀陛下,一连多日成都城内陆续聚集一批益州豪强代表。

  本以为是为他事,因此吾等未敢惊扰圣驾。

  直至今日早朝过后,那些代表约数百人,皆跪与宫门前广场之上,口中大喊“冤枉”。

  巡视宫门的张绍大人见势不妙,令奴婢前来向陛下汇报。

  张大人已带人将闹事之人围住,只等陛下决断!”

  “哦?竟有这等事?

  汝先去告知张绍,就说不到万不得已莫要以武力镇压,待朕与众臣商议之后,便去处置。”

  待那小黄门领命而去,李世民将黄皓叫到身边。

  “此事非同小可,怕是与前些日清洗益州官员之事有关。

  汝速去将蒋琬、霍弋、吴懿、杜琼等大臣请来议事。”

  黄皓不作迟疑,转身出了御书房。

  见陛下如此谨慎,张嫣在一旁不屑道:

  “阿斗哥哥前些日处置边郡急报案时,那股杀伐果断之势为何忽然消失不见?

  成百上千闹事官员都已认罪伏法,您为何不直接处置这股无兵无权的土财主呢?”

  陈忠闻言连连点头,也认真的看着陛下。

  “是啊陛下,杀戒已开,而且也并非无故屠戮。

  此举陛下做的没任何不妥之处,此时为何却又怕起几个无端取闹之人?”

  刚要回话,门口有人通报道:

  “太常杜琼、典学从事谯周求见!”

  李世民止住刚说出口的话,转身看向门外道:

  “有请!”

  不多时,杜琼、谯周一脸惊慌之状,急匆匆解履而入。

  “老臣杜琼、臣谯周,拜见陛下!”

  “二位免礼!何事如此惊慌?”

  杜琼谢过陛下,起身来到陛下近前,小声道:

  “前些日老臣只顾朝内外益州官员,却忘了安抚其余不怎么参与国家政事的豪族。

  他们或是祖上有高官背景,又或是家私万贯隐不出仕,只在地方上做个富家翁。

  此时亲见朝廷在蜀中各地大肆清查益州官员,虽有朝廷政令以及查获罪证在,但毕竟许多年来,大家早就习惯安享太平,皆受不了这般血流成河之状。

  想必是惧怕朝廷日后将屠戮之举用在他们身上,抢夺其祖宗基业。

  此番老臣疏忽,未能早做处置,如今其势已成,老臣却是无力再阻止其行为。

  此时情刚出,尚有回旋余地,老臣连忙前来向陛下汇报,望陛下早日处置,莫要拖延。”

  “嗯!杜太常心意朕已知晓,多谢杜太常提醒。

  若是朕直接令禁军出宫将领头之人捉拿,余众散则不追究,若不散则一并捉拿定罪。

  此法在杜太常看来,可解此次之危否?”

  “陛下万万不可!

  不论之前诸多官员是否有罪,但陛下处置之法却是极其严厉。

  此时益州人士本就如惊弓之鸟,陛下正当安抚之,以免人心离散。

  今日示威之人,并无过激举动,且只是喊冤,向朝廷要说法。

  若陛下再行武断之举,怕是日后再难令益州人士安心。

  蜀中之地,益州人士乃根本,众人不能安心,陛下治理蜀中当困难重重。

  届时只凭老臣等朝堂诸公,怕是更难为陛下聚拢人心……”

  “那依杜太常之见,朕要如何应对此次事件?”

  杜琼组织好语言,正要发话,忽然门外又跑来一小黄门。

  “报!宫门外有意外情况!”

  李世民、杜琼几人同时惊奇望向门外。

  “快报!”

  “广汉郑度,受各族代表邀请,欲为他们处置此事。

  此时其刚至,正在宫门外求见陛下!”

  李世民虽说对郑度有所耳闻,但毕竟这人不在朝中,且历史中事迹不多。

  听到郑度求见,李世民不以为意,张口就要令小黄门去传郑度。

  “陛下且慢!请听老臣一言!”

  见杜琼面色难看,似有‘如临大敌’之状,李世民好奇,令那黄门稍后。

  “杜太常为何脸色忽然变得如此难看?有何话语,只管道来!”

  杜琼平复下情绪,郑重道:

  “此事陛下不可莽撞,老臣来之前,已令心腹到门前配合禁军暂时安抚众人,并做出解释。

  不论谁来,陛下皆不必马上就见,尤其郑度此人,陛下更是不能随意相见!”

  “此话怎讲?”

  “陛下,老臣之所以如此紧张,无非也是不想益州士族内部出现矛盾,转而影响老臣在益州士族心中地位。

  老臣之言句句肺腑,望陛下在此事上听之任之,如此对朝廷以及吾等益州人士皆为有利之举。”

  见陛下缓缓点头,算是默认自己言语,杜琼继续道:

  “陛下应该有所了解,昔日先帝入蜀之时,刘璋曾坚守蜀中。

  当时郑度为刘璋麾下从事,见战事不可避免,向刘璋提出‘坚壁清野’之策。

  此策在当时看来,既能最大限度保住益州军民根基,又可令先帝无粮自退。

  然刘璋不听其言,将其罢免,不再录用。

  之后先帝入主益州,听人提起此事,不免大惊失色,若郑度计成,则先帝必然败归……

  至此以后,郑度在蜀中尤其是黎民、普通士族之中声望大涨,正是大隐隐于市,但关键时刻却一呼百应之人,且此人向来对先帝入蜀之事耿耿于怀。

  陛下若与郑度相见,定然处处受其掣肘。

  一旦处置不好,此人极有可能借机报复朝廷。

  然此人威望,陛下又不可能强硬对待,否则失去民心,更是得不偿失。”

  “杜太常这一说,朕还真的想起有这么个人。

  此人有煽动民怨之能,又可提出‘坚壁清野’这等最合理克制先帝之策。

  确实不是易于之辈,若无一定把握,仓促与之相见,怕是真有可能着了道。”

  略微思虑后,李世民看看谯周、杜琼二人,恍然道:

  “你看看吾这脑子,真是越发糊涂了。

  杜、谯二位益州士族头面人物就在眼前,朕还有何可愁?

  不如就二位代朕前去面见郑度、安抚怨民?”

  “这……陛下恕罪!

  并非吾二人不欲为陛下分忧,只是吾二人在他面前人微言轻……

  不,确切说,吾等与他立场还是有些不同,既然道不同,他也就未必能听吾二人言语……”

  见陛下略有不悦,杜琼赶忙补充道:

  “若是恩师仁安尚在,或许能为陛下解此忧愁。

  除恩师外,陛下若能寻得其他蜀中隐士大贤来与郑度交谈,或许也可为陛下分忧。

  毕竟此番郑度代表之人大多并未在朝中地方任职,若有威望足够,且同样不在朝中任职者,当最为合适……”

  李世民闻言,登时默然。

  此番大肆杀戮、镇压益州士族官员,完全是为了清除异己、整肃朝纲,为不久之后实施的新政做铺垫,

  如今士族倒是消停了,但也因为一时疏忽,激怒了本地大族豪强。

  若仍以雷霆手段威压,怕是高压之下物极必反。

  看来也只能依杜琼建议,缓着处理了……

  正踌躇时,李世民忽然眼睛一亮,想起一个人来。

  此时霍弋、蒋琬、吴懿等人至。

  不等众人见礼,李世民兴奋的看向霍弋。

  “绍先,事不宜迟,汝这就去青城山请逍遥公来此!”

  epzww 3366xs 80wx xsxs

  yjxs 3jwx 8pzw xiaohongshu

  kanshuba hmxsw 7cct biquhe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400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看镜子里我们合体的样子,看镜子里我们合体的样子最新章节,看镜子里我们合体的样子 freexs.org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