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9章 后记七十五·全场为小谢学士脱帽致敬

  化学大会。

  已经足足开了大半天,参加会议的化学家们,还是对谢衍给出的三个定义争吵不休。

  因为那三个定义,以目前的科学手段,既无法被证伪,也无法被证实。

  它能解释目前的所有化学实验结果,但也仅此而已。

  “我认为,谢学士提出的三个定义,可以先作为化学公设来使用。”

  一个叫薛嘉问的玫瑰学士说:“在它们被证伪之前,我们可以一直使用,甚至是传授给学生。但是,它们无法被证实,所以不能做为定义!”

  “我附议!”另一个叫山挺的玫瑰学士说。

  “我也附议。”

  “我支持这三条应该作为公设使用。”

  “……”

  在场的化学家们,一个接一个表态。

  谢衍终究太年轻了,即便有再大的学术成果,这些学界前辈心中也隐隐不服。

  更何况,现阶段确实不能被证实,他们于公于私都不可能直接承认。

  但这玩意儿又确实好用,确实可以拿来解释各种化学实验。所以,他们又必须暂时接受,必须用这三条来指导研究和教学。

  因此定性为“化学公设”,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谢衍微笑不语,知道这些人是什么想法。

  定义又不是定理,根本不需要被证明,这一堆人在偷换概念呢。

  他们之所以费尽心思咬字眼,把“定义”变成“公设”,无非是想尽可能洗去谢衍的痕迹。

  公设这玩意儿吧,如果从字面意思来看,很容易被理解为大家一起设定的。是不是就能减少谢衍的影响力?

  谁愿做一个17岁少年的徒子徒孙啊!

  但他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在掩耳盗铃罢了。

  化学会长马昌年,见现场表态的学者已经过半,便问谢衍:“谢学士,你可愿把这三条定义改为公设?”

  “我无所谓。”谢衍呵呵笑道。

  谢衍如此潇洒的反应,倒是让一些学者觉得惭愧。

  朱世镕几乎每个月都要跟谢衍通信,此刻站起来仗义执言:“定义需要证明吗?我自己就在论文里,下过不止一次定义,也没见谁站出来反对啊。为何要多此一举改为公设?”

  那个叫薛嘉问的化学家,颇为尴尬的咳嗽两声:“定义是个人行为,如果不能获得公认,始终是缺乏说服力的。”

  朱世镕冷笑:“你们有那么多心思,不如多用在学术上。”

  会长马昌年同样年事已高,这些年早就不管事儿了。他不希望大家吵起来,索性各打五十大板:“既然大家都认同,谢学士提出的这三条,不如就叫做‘驸马三公设’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绝倒。

  只听过在定理前加个人称号的,没听过在公设前加个人称号的。

  “驸马”二字加上,背后的小故事若传出去,眼前这些人就成了天大的笑话。不仅是现在的笑话,几百年后依旧是笑话。

  薛嘉问连忙改口:“还是叫定义更合适。”

  “对对对,我也觉得定义更合适。”

  “没必要改成公设。”

  “……”

  眼见众人纷纷改口,马昌年便说道:“那好,谢学士的这三条定义,今后都可以写进化学教材,直至它们被证伪那天为止。”

  谢衍仔细看了马昌年几眼,感觉这位化学会长也挺有趣的。

  此前一直唯唯诺诺,八竿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什么事情都交给副会长魏仁甫处理。

  如今,魏仁甫因年轻时的成果被推翻,选择直接退休回家抱孙子,这位马会长居然又开始支棱起来。

  “谢学士的粒子猜想不用再讨论了吧?”马昌年问道。

  一个叫苗文卿的化学家举手:“谢学士的粒子猜想,与我这次发表的那篇论文有冲突。”

  这位就是通过实验结果,反推未知元素的原子相对质量那位。

  马昌年说:“你那篇论文是推论,谢学士的是猜想,如今都没有被证明。若有冲突,你们会后自己讨论去。”

  谢衍说道:“苗学士的那个推论,继续往下测就可以了。”

  一个叫胡思齐的学者说:“我已经测出铁原子相对质量是55.6(有少许误差),四舍五入怎么算都可以。以苗学士的方法推论,铁原子相对质量应该是52才对。”

  “或许是你的实验数据错误。”苗文卿说。

  胡思齐笑道:“反正我的论文已经投稿了,你若不相信就自己去测。”

  苗文卿有些心虚,顿时不再言语,打算赶紧回去做实验。

  马昌年又问:“大家对谢学士的分子式表达有异议吗?有异议的请举手。”

  无人举手。

  马昌年又说:“同意的请举手。”

  所有人都举手,全票通过。

  马昌年继续问道:“大家对谢学士的化学方程式表达有异议吗?同意的请举手。”

  又是全票通过。

  这两样东西,傻子才会反对。

  第一,它确实让分子和化学反应表达更简洁直观。

  第二,只要把它确定了,可以出很多很多成果。有谁能确定一个分子式,有谁能确定一个化学方程式,就足够扬名立万水论文了。

  当然,那些简单的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恐怕有一大堆人能够快速确定。抢成果都没法抢,一堆人同时投稿的。

  得确定比较复杂的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才行!

  谢衍对此无所谓,也懒得跟大家抢。

  反正他是打地基的别人搞出的成果越多,等于在他地基上砌出的房子越高。今后变成了高楼大厦,谢学士就可以被称为“奠基人”。

  “散会!”

  马昌年已经很疲惫了,他年事已高,开了将近一天的会。

  就在众人准备离开之时,马昌年取下帽子,突然朝着谢衍作揖。

  谢衍连忙脱帽还礼。

  秦汉之时,表达敬意的方式为脱去鞋袜。

  唐朝以后,桌子板凳变得普及,人们不需要席地而坐,地面不再时时刻刻收拾得很干净。因此脱去鞋袜会把脚弄脏,而且有人还脚臭,致敬礼随之改变。

  脱帽现在有四种含义:

  一是谢罪;二是感恩,三是致敬,四是表达自己狂放不羁。

  譬如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叙事》就有记载:“王劭《齐志》述洛干感恩脱帽而谢。”

  此时此刻,马昌年脱帽作揖,就是对谢衍表达敬意。

  他这老头子无所谓的,做出如此举动,非但不会被人嘲笑,反而会被视为尊重学问。

  而且,还能讨好公主!

  却把现场这些学者给将了一军,化学会长都脱帽致敬了,自己装没看到是否显得小气?

  但真对着一个17岁的少年脱帽作揖,心里又总觉得别扭。

  算了,脱帽就脱帽吧,谁让人家贡献巨大呢。

  一个接一个学者脱帽,朝着谢衍作揖。

  谢衍只得继续回礼。

  都快在会场听得打哈欠的记者韩诚一,此时此刻终于来了精神。可惜目前还没有照相机否则他肯定来一张照片,让诸多学士脱帽变成名场面。

  当然,文字描述也是可以的。

  韩诚一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已经采访了很多学者,此刻把谢衍拦住说:“谢学士,能停步聊几句吗?”

  谢衍微笑回答:“韩记者请讲。”

  “谢学士还记得我?”韩诚一颇为欣喜。

  谢衍说道:“《大明旬报》文教版的韩大记者谁不认识?”

  记者,是太宗皇帝亲自命名的职业,当时的官方报纸还在叫《大明月报》。

  韩诚一把谢衍请到会场角落坐下,拿出小本本说:“谢学士是如何提出三大定义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这些东西的?”

  谢衍面对记者,显得彬彬有礼、极为谦虚:“我在化学界只是一个小辈,多亏了诸位前辈的化学实验。这四个月来,无数学者取得了实验突破,我从他们的论文当中受益良多,归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想法。”

  “为何别的学者就不能归纳总结呢?”韩诚一问道。

  谢衍回答:“他们堆积了太多实验,玛瑙天平突然发明出来,恨不得赶紧把所有实验重做一遍,哪里还有时间来归纳总结?事实上,就算我不提出这些东西,前辈们也会在未来一两年内提出。我不过是讨巧而已。”

  “谢学士太谦虚了,”韩诚一又问,“谢学士可知,秦国水泥即将运用于铁路桥建设?”

  谢衍说道:“有所耳闻。所以我打算发明一种球磨机,让水泥生产速度变得更快。这种球磨机,还可用于矿山粉碎矿石,用于制造玻璃、瓷器等行业。”

  韩诚一欣喜道:“能详细讲一讲吗?”

  谢衍摇头:“现在才刚有些想法,还需做出实物来不断调整改进。”

  “那就预祝谢学士能顺利发明球……球……”韩诚一忘了名字。

  谢衍说道:“球磨机。”

  韩诚一道:“对,球磨机,预祝谢学士成功。”

  “借韩大记者吉言。”谢衍微笑道。

  韩诚一心中感慨不已,少年成名却如此谦逊,换成别人早就狂傲起来了。难怪能让公主为之倾心,谢学士果然不同凡响啊。

  他准备在《大明旬报》下一期的文章里,大谈特谈谢学士谦虚谨慎、彬彬有礼,言行气度都让人折服不已。

  谢衍此刻也很高兴,有个记者帮他立人设多好啊,今后装逼可以装得越来越圆润。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400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xbiquges.com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